快速导航
产品中心
分类
北大王青松:承包2500亩荒山隐居11年花光350万积蓄后想回归社会
来源:必赢棋牌    发布时间:2025-01-19 11:03:24

  步行半个多小时后是一段有铁门阻挡的碎石子路,然后是稀疏的散落的房屋,农田大片相连,许久之后才能见到狭窄的乡间小路。

  在深山中的数十年隐居生活,使得每一次踏过这些路径就仿佛被污浊的空气所污染,每一处屏障,都得小心翼翼地通过。

  这些年,王青松最好能够降低外出频率,平均每月前往县城一次,一年才去一次北京。

  并且每次他都要自备衣食被褥,但就算做好一系列“防御措施”,从城镇返回深山,他“胸口就得不舒服三天”。

  可就是这般与世隔绝,入世如被污染的王青松,挑着深山中的“”绿色食品走过那一段漫长的道路,来拜访他多年前的北大国政系79级同学,新华社记者唐师曾。

  此时,蓬头垢面的王青松,穿着破衣烂衫,两手布满老茧,当他站在昔日的同校同学面前时,或许只有眉目间的自信还能寻出些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唐师曾不明白,那个在80年代西装革履、英姿飒爽的“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律系83级硕士”以及考取“北大哲学系89级汤一介博士”第一名的王青松。

  那个光鲜亮丽的“好学生”为何会变成如今这副模样?究竟十几年前的王青松经历了什么呢?

  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洛阳的王青松,家里并不富裕,祖辈上都是农民,就像许多个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一般,王青松也在不断的努力后通过学习成为了其中一员。

  高中毕业的王青松便顺利进入河南的信阳地委机要局,捧起了公务员的“铁饭碗”。

  据王青松所说,“机要局反而不要干部子弟,怕社会关系多互相传信息。一段古汉语没标点让你看一遍背下来,还有记电线个手机号对号入座。”

  除此之外,王青松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可以过目不忘地背下一段古汉语,也可以在一天之内记下500个电话号码。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两年后,王青松做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要决定,那便是放弃公务员编制,搭乘高考这辆便车。

  王青松为此付出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在22岁时以洛阳市文科状元顺利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的一员,努力与实力都不容置喙。

  选择北大国政系,其实王青松也有过犹豫,而当时机要局的同事提出了建议,“你看是检察院上我们这儿汇报工作,还是我们到他们那儿汇报工作?”王青松醍醐灌顶,于是进入国政系。

  由于有之前在地委机要局工作的经历,在班上58人当中,年仅22岁的王青松显得格外的成熟,有一种“老大哥”的稳重感,板板正正,总是穿着西装皮鞋。

  而优秀的人总是互相欣赏的,王青松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也让他收获了不少好感,甚至后来拿下了娇妻张梅,不过这是后话了。

  对于王青松在北大国政时的模样,唐诗曾在《我钻进了金字塔》中也有所调侃:“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

  后来王青松本科毕业发现法律系就业率更高,又转而报考了北大的法律系研究生,成为北律系83级硕士中的一员,而后留在北大任教。

  之后到北大学习时又偏爱老庄,恰逢国人时兴“养生热”,王青松的养生课程能够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皆有之,占尽了有利因素,王青松也一跃成为“气功大师”。

  为此,北律系都来蹭他热度,在外开设了每人收费10元的一周养生班,让王青松能为系里创收。

  要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元户的出现都还是奢侈。就这样,王青松在教授养生课的过程中收获了声名与财富,热度堪比如今的“网红教师”。

  王青松的妻子也是慕名前来看王青松养生课的学员之一。比王青松小了足足十二岁的张梅自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便进入北大英语系任教。

  本想看热闹的张梅,其出众的气质的模样一下就吸引了王青松的注意,并得了其一句“气质好”的称赞。

  后来在课上王青松主动利用“气功”之便向张梅展开追求,郎才女貌,又都是北大教师,两人顺其自然地陷入爱河,而后结婚。

  那么90年代便是王青松的人生低谷,随着养生热度的消退,王青松的光环也逐渐暗淡,他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然而这次,命运之神却不再眷顾他。

  “当时,我报考哲学系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单科和总分都考了第一名,学校竟不予录取。第二年转考法律系,依然。”

  试想,从顶端跌落的滋味从来都不好受,何况是在自己所擅长的学术领域上屡屡受挫。其中详细缘由不得而知。

  彼时,对养生的研究也已经满足不了王青松的内心需求,他亟待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王青松对自身的归隐决定是如此形容的,“从‘文明’到‘蛮荒’我们一步一步往后退,已经走得太远了。

  妻子张梅也对王青松在当时看来有些惊世骇俗的决定予以支持“你内心里总会走到这一步的”。

  当时遇到瓶颈的,其实不只王青松一人,还有他的妻子张梅也正面临着生涯中的困境。

  “因为学校评职称,我5年没评上讲师。后来要求教师学电脑,我最反感机器,干脆就不干了。”1998年,张梅毅然从北大辞职。

  2000年,王青松从北大的公众视野中消失,带着多年的积蓄在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处承包了2500亩荒山,过上了十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归隐生活。

  王青松和妻子张梅一开始并没有离群索居,他们先是在1994年便搬入的岳父老房子处生活。

  只是后来村里人对两个大学教师相继辞职议论纷纷,为了寻求更加宁静且不受干扰的居住地,王青松与张梅向大山深处走去。

  他们所租的2500亩地曾在1976年有过人群耕种的痕迹,于是二人在承包土地之后便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开垦耕作。

  40亩耕地种的粮食来满足自家的粮食需求,有“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白菜,还有一些桃树、杏树、枣树、苹果树”等等。

  他们还人为地创造了一个天然的生态链,养殖了牛羊为土地施肥,骡子用来耕地,鸡下蛋,家人只食用一些羊肉和野鸡肉。

  张梅怀孕时已经是35岁,算得上高龄产妇,他们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

  自从进入大山深处,十年间张梅只两次出过山,一次是为了换身份证,另一次则是挂失存折。

  即便是生产,她也不愿去医院,坚定地回绝王青松在医院旁租房待产的要求,坚持于大山深处生产。

  王小宇与父母生活在山林之间,这种远离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为王小宇带来了纯粹的童年。

  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现代媒体……只有自己的父母陪伴左右,伴着最为原始的清风和山野,还有一群饲养的牲畜。

  王青松和张梅称一家的这般生活,是在践行“斯巴达克式的人生实验。”在劳作之中锻炼体格,也磨炼自己的精神和意志。

  时间流逝,王小宇也逐渐长大,从小便远离人群的王小宇在见到来到家里的外来人员会表现出热烈的兴奋。

  王青松也开始思考王小宇的后续教育,是否不应该强求他接受自己和妻子的观念,而应该给予他选择的权利。

  他的妻子张梅也如此表达自己对王小宇日后教育的看法,“孩子应该像一朵花一样绽开,而不是拿爱去捆绑他。”

  于是,在王小宇七岁时,也就是2011年,夫妻俩决定走出归隐之地,回归社会生活,让自己的孩子可接受现代社会的教育。

  作为新华社记者的唐师曾,对这个失踪十几年再度出现的老同学感到了陌生且怀念,也积极向王青松提供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再次见到唐师曾,王青松也发出了感慨,“我是多年来停在一个地方不动的人,他是周游世界的人。”

  他带着想要通过唐师曾回到阔别已久的现代社会的想法,挑着为唐师曾准备的见面礼,再次走出了那座大山,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前面提到王青松再度回到公众视野是为儿子王小宇的教育,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眼前,那便是现实的资金问题。

  他们在深山中生活了十多年,为了不受到外界的“污染”,几乎只有支出而没有收入。

  而他们承包的耕地之大,并不是夫妻二人能够完全照顾到的,他们要聘请至少10名民工,每年要消耗25万至30万。

  也就是说他们在山中的岁月并不是真的自给自足,而是处于一种“坐吃山空”的状态。

  这次出世,王青松不只抱着为解决儿子的社会教育问题,还希望借此推销他们在山中的“无污染”农产品,以“市场价的10倍以上”的价格将其售出。

  甚至王青松还想以山中多年生活为素材著作《新桃花源》或是《原生态》来冲击诺贝尔文学奖。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像一道鸿沟,离开社会多年的王青松并没有如他所想“回归社会3年应该够了”那般轻易跨越,再次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

  直到时间流转至2020年3月,在唐师曾的视频中才再次有了王青松一家的消息。

  不当的发言也与北大附小有了嫌隙,王小宇的入学计划夭折,一切以荒谬的形式落下帷幕。

  我们没办法真正评判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原始的耕作为他们带来的精神富足是现代社会所无法给予的。

  只是,当他们试图做出改变时,却表现出一种与他们生活相似而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这也让他们的作为多了些许予人评说的可笑。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将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那么,请记得三思而后行,人生的选择往往无法回头,既然已经选择了便为自己负责到底。

  清羽倾城:《北大学霸携妻入深山,花光350万积蓄后回归社会,如今儿子已18岁》